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大学考试”这个事儿。
01
“期末考试型”vs. “全过程学业评价”
与我们常见的“期末考试型”考核方式不同,美国高校的考核正是传说中的“全过程学业评价”。他们的学习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形式多样,频次较高,可谓层层设卡。在美国大学生活的现实中总听到有学生说,这个paper又要due了,那个presentation还没有弄完,下周还有一个test,小组作业还没讨论完,每天都快没时间睡觉了……这一切可以说都是美国大学的“全过程学业评价”惹的“祸”,与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美国大学生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社团、聚会、泡吧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然后再顺便学学习,最后光荣毕业的情形完全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考核方式是教授们常用的,每一类又是怎么安排的。
1.课堂参与(Participation)
类似我们常说的出勤,主要为了督促学生到课学习。教授在syllabus里面会写清楚可以有几次不到课的机会,特殊情况如何处理等。但是一直逃课也是会严重处理的,比如可能会被开除。但课程参与不只是出勤,还包括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参与课堂活动等等。
2.课堂演讲或展示(Presentation)
要求学生就一些特定的话题进行一个小型课堂展示。可能是个人为单位,也可能是小组为单位,每次10分钟左右。如果是小组为单位,要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发言机会,不能每次课都是同一个人,其他人全程不说话,这样会对每个人的成绩都有影响。
3.家庭作业(Homework)
主要是巩固所学知识,一般是每个章节后面的练习题,也有可能是教授给出的题目,比如problem set,学生根据教授要求,完成相应习题,下次课上交,教授根据作业质量评分。
4.写作(Writing)
Essay,就是指作文,评论、论文等。通常不会很长,3页左右的篇幅,根据给定的话题写出你的论述。Paper,相对复杂很多,是指需要查资料,做研究,格式规范的篇幅在10页左右或以上的这种论文,教授对格式,提交时间等都有明确规定。
5.课题设计(Project)
一般以一个学期为时间单位,有些院校里不只是教授的规定,还是毕业要求的一项。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某个特定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过程中,定期向教授反馈自己的研究进度,在学期末进行成果汇报。过程中需要完成比如做研究、写论文、准备报告等各类准备工作。
6.考试(Exams)
基本上是三大类型的考试,第一种,期中、期末这种大考试;第二种,月考(Monthly Test);第三种,周试(Weekly Quiz)或随堂测验(Quiz)。
1) 期中期末考试(Mid-term, Final exam),这算是大考,我们也很熟悉,有完全闭卷(closed book, closed note),就是既不可以看书也不可以看笔记,完全自己答题。还有算是半闭卷考试,比如可以带一页纸的笔记。还有一类是take-home exam,是不是听起来很容易,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很多学生反映这是最折磨人的。教授安排这一类考试,主要是想看学生思考是否深刻,见解是否独到,所以有时候比闭卷还让人头疼。
不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都明确规定不可以作弊。一经发现,最轻处罚是本次考试记零分,本门课成绩按F(不及格)处理。再严重就要去学校的相关部门接受处理,开除都有可能。
2) 月考(Monthly test),基本上是每个月一次,一般学习3-4个章节安排一次考试,算是阶段性测试,查缺补漏。
3) 周试( Weekly Quiz)或随堂测验(Quiz),这个我们其实应该也熟悉,类似上英语课,总要考单词,语文课考诗词。不一定是每节课都会测验,可能是每周一次,也可能是学完一章或者抽某一节课进行考查。如果只是简单的课堂测验可能是5-15分钟左右,如果是周试,也是有可能是45分钟左右的。
以上就是相对常见的考核方式,这些并不是全部,因为有教授还会有自己的独特的考核办法。总之,根据课程的不同,教授会采用认为适用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促进和核验。而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基本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挖掘、锻炼和提升。
02
各项考核项目的分数比
说完常用的考核方式,我们再来看看每一项考核的比例分配。美国大学的这种考核方式,给那些曾经在国内上学,习惯了期末考试型的学生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次考好不作数,要看比例”。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中国的大学考核尽管也实行比例分配,但跟美国的考核分配相比较,只能说“不要太简单”。我们的考核分数比常常是这样:
例-1
必须承认,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很多课程的考核还确实比较倚重期末考试,类似上面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常见。这种情况下,学生考前突击一下是有取得好成绩的可能的,但是到底掌握了多少,会不会应用所学知识比较不容易判定。
美国高校的考核制度是“随堂测验”这种“家常便饭”都有一定的占比,最后计入总成绩,让你不敢怠慢。那么我们再来看三个美国高校的考核比例:
例-2
这是MIT生物化学课(biochemistry)的考核比例,其中每周作业占比8%;每周测验占比8%;闭卷考试(完全闭卷)三次,占比50%;期末考试占比34%。
例-3
这是马里兰大学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考核比例分配,作业占比30%,共含8次作业;编程项目30%,分为两个项目,分别占10%和20%的比例;考试40%,而其中包括三次课堂考试,可以带一页正反面纸的笔记。在这里,几乎没有期末考试这种概念,那种期末突击复习的做法几乎行不通。
例-4
这是马里兰大学手持系统编程(Programming Handheld Systems)的考核比例分配,教授考虑到这门课的知识和能力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取和提高的,所以编程项目(project)部分比重较大,达到30%,期中期末考试加起来也就是36%。
03
考核不等于考试,分数不等于能力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我想您大概对全程学业评价有了更深的感受,对学业考核有了更多思路。
曾经我们一提到考核,就有这样的抱怨:就知道考试,分数就那么重要吗?可是你看,美国的大学不爱“考试”吗?看起来比我们还要钟爱“考试”啊,简直是“周周考、月月考”的节奏。可是,各位同仁,您看出来了吗?美国的考核并不等于考试,课后作业、项目设计、课题研究、小组作业、课堂演讲展示等各种“应有尽有”的方法,就是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同时考查学习成果。
相对而言,国内的大学生们,习惯了“期末考试型”的考核方式,所以我们都默认,只要在考试的时候拿到一个好的分数,这门课过关就不会有大问题,所以就算平时不认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点灯熬夜大突击”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但在美国,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美国大学的考核形式多,维度广,时时抽查,面面俱到,而且考核的每一项在总分中都占一定的比例,对最后的总成绩都会有影响。更要命的是,期末考试在总分中的占比较小,如果平时不努力,只刷期末成绩显而易见就是个无效的方法了。
最后,大家也许会问,老美这么设计考核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
人家的意图很明确:这些考核方式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较为具体和全面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
美国大学课堂,所有的课程设计和考核设计,都会有非常明确的“能力”指向。斯坦福大学在2012年曾发布了一份极具影响力的报告——《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简称SUES报告)。这份报告就明确提出,斯坦福大学的本科教育模式要从“知识第一”向“能力第一”转变。作为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基本的能力”包括:有效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批判性的阅读能力、美学与审美能力、定量推理能力、历史思考能力、科学分析能力、丰富的创造能力等8项能力。斯坦福大学每门课程的设计,都要服务于这些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
所以,美国大学的考核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它的考核目的就是非常明确的——“基于能力”而不是“基于知识掌握”。因此,不难以理解为何他们的课堂考核会有那么多的花样了,每一项考核形式都能体现出这个特点来。例如,教师会把是否积极提问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标准;再如,教师在课堂上布置某个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而小组的各个成员都会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社交能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
我们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抱怨,我们的毕业生实际能力与成绩不相符,不能够很好地把所学利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反映刚参加工作无所适从,好像大学学的东西都没什么用。我们不禁要问自己,这会不会与我们对学生的考核太关注一次考试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目的有关系呢?
“知识掌握型考试”和“能力养成型考核”,这两者定位的差距,决定了“期末考试型”与“全过程学业评价”形式的不同。起码我是这么理解的
原创文章,作者:eastwriti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astwriting.com/%e5%8c%97%e7%be%8e%e5%a4%a7%e5%ad%a6%e6%9c%89%e8%80%83%e8%af%95%e5%90%97%ef%bc%9f%e7%be%8e%e5%9b%bd%e5%a4%a7%e5%ad%a6%e7%9a%84%e5%ad%a6%e4%b9%a0%e8%80%83%e6%a0%b8%e4%b8%8e%e5%ad%a6%e4%b8%9a%e8%af%84/